更新:2024-04-16 07:51来源:互联网
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的两个核心概念,它们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增值的本质及其表现形式。理解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和区别,有助于深入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机制。
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率是指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公式为s/v
(其中s代表剩余价值,v代表可变资本)。剩余价值率反映了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的程度,即工人创造的新价值中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部分与资本家为购买劳动力支付的那部分之比。剩余价值率的提高意味着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加深。
利润率
利润率则是指总利润与投入总资本(不变资本+可变资本)的比率,公式为p/(c+v)
(其中p代表利润,c代表不变资本,v代表可变资本)。利润率反映了资本的增殖效率,即单位资本在一定时期内所产生的利润额。利润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资本家对不同生产部门和领域投资的积极性。
关系
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之间存在内在联系。首先,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源泉,没有剩余价值就没有利润。其次,剩余价值率的提高通常会导致利润率的提高,因为剩余价值增加了,而总资本投入相对固定时,利润率自然上升。然而,在实际经济生活中,由于不变资本(如机器、设备等)投入的增加通常超过可变资本(即劳动力成本)的增加,这导致了虽然剩余价值绝对量可能增加,但由于总资本投入增加更快,利润率可能会下降。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利润率下降趋势”。
区别
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它们衡量对象不同。剩余价值率专注于劳动力这一生产要素对新价值创造的贡献及其被无偿占有的程度;而利润率则关注整个生产过程中所有投入(包括劳动力和生产工具)对新价值创造的效率。此外,在计算方式上也有所不同:剩余价值率强调可变资本在新价值创造中的作用;而利润率则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合并考虑。